读书之悦 悦在相善
发表于2018年12月《律政方园》
律师是同人打交道的行业,但坦言讲,我的性格乏味无趣,书也许是最让我放松的朋友,彼此不弃,相善心安。只要和文字一起,安于一隅,浅淡平和,日出日落,便觉得这个世界美、岁月也好。工作之外,除和家人相伴,便是书画之悦了。
喜欢读书、画画。书房、画室于我即是港湾。不管工作上有多劳烦辛苦,回到家,灯光不语,几行文字,调几笔墨,心意潜静,就如同风雨后入港的船泊,满是安逸、风景,如感受夏日浴后的一缕轻风,临风远望。
书房宜肃,画室喜光。所以,把书房和画室分设,一中一西,一重一明,兴之所至,随性选几本书,临几页帖,灯下窗前,安静平和,不知不觉,搁笔移步间,便是夕阳小星。欣于所遇,快然自足,一天的充盈时光就过去了。这种浅淡平和是我想要的生活和对幸福的理解、感受。
记得一日深秋书房夜读,心绪平静,写了句“窗外秋雨淡,灯影笔墨慢”,发在朋友圈,还被著名画家纪清远老师改为“灯影笔墨迟”(迟是平音,放在最后正合适)。
律师读书本身就是工作。律师工作不重复,不断接受接触新业务、新案件、新事物,需要不断地学习。放弃学习或有所懈怠,也就意味放弃成长,失去了律师应有的气质和思维。一直认为,理性的书生气才是律师最好的气质。
但我更想说,读书于我是享受,是趣味, 是“无用”之乐,是美育和至善。
人渴望的精神愉悦书都不会辜负。文字确实如此奇妙,几行文字的排列,就能幻化出风景、美味、哲思、远古、未来、传奇、欢笑、悲伤......如同亲历,如师友在旁,如古人对座,如先贤凝望,静下内观,都会感到读书之悦,归静至善。
钱钟书总结“书画相通”时曾说:“文字可以涉及嗅觉、触觉、听觉、颜色、气氛......文字服从心的规律,有情感和想象的流动”。确实如此,“疏影横斜水清浅,暗香浮动月黄昏”,“疏影”、“暗香”都看不到,都是我们心中的通感,带给我们心的愉悦。
闲书中最喜欢的还是古文、诗词。
老子修心,孔子修形,《道德经》、《论语》都有好多版本。尤其《格言联壁》,我觉得对自已影响至深。随时翻阅,读了已不少于百遍。弘一法师在《李书同说佛》一书中辑录了一部分。梁实秋、林语堂等文化巨擘誉其为“一字千金,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,慢慢体味,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”。所言绝不夸张,学问存养、持躬敦品、处事接物,这些集言警句,修心解惑,处处提醒,常读确实会让人少一些轻浮燥动,省察持重,不犯或少犯错误,好处多多。
读书之悦,诗词之美是不可缺少的。大、小境界,咏景述情,每个字自带生命,细细品读,都意味无穷,怎一个愁字了得。尤其李商隐,辞藻绮丽,古锦斑斓,声色意全,最有诗意、诗味。与白居易明白浅显不同,李义山的诗确实朦胧,但诗词最忌穿凿。“心有彩凤双飞翼,心有灵犀一点通”,读诗、读书、读人生,抒情达意,不言含蓄,“不求甚解”才好!
纳兰小令也喜欢,“一种凄婉处,令人不能卒读,人言愁我始欲愁”。容若愁思,流溢于楮墨之间。但一直好奇,相国才子、荣华之家、少年得志,一等侍卫,“上马驰猎猎,拓弓作霹雳声”,怎会写如此婉约之词,写塞外豪放诗才对。连康熙也说:“这孩子哪来的这些愁苦。”。想来康熙江山社稷,确实难以理解纳兰的儿女情长,用情至深。其实,从古至今,人的生活、情感还是自已的,“如鱼饮水,冷暖自知”,有多少是不我们不可知或妄知妄见的。
古文中,豪侠传记,植物山石,园林饮食,市井交游,志怪传奇......都能让人穿越时空,如历其境。很多文章,千百文字即是一篇九曲回肠醒世奇文,美不胜收。寥寥几笔,即是微言大义,或难以企及的仰慕风范,或触摸可闻的纤细情感。
一直觉得,中国古文诗词浸染着属于中国人自已的古意和美学,是中国人的文化气质来源。
我是民盟盟员,入盟也有十余年了。民盟是一群“手无寸铁”的知识分子,以“淡泊宁静”的胸襟,担当“任重道远”的责任,为抗战救国,民主和平而成立。民盟先贤大家灿若星光,仰慕追随,民盟文章便读得多。
有一本《民盟历史文献》,无非“纲领“、“简章、“信约”,“致电”、“函件”之类,但绝无八股之风,无不情真义切,读之毫不枯燥。公约中开明宗义第一条:“举国之内,义不可有政敌,但不可有诤友,愿附于诤友之义,贡其铮言”, 家国忧患,民生大义,读之如同身历其境。1946年,东北之战,生灵涂炭。为解民难,张君劢、黄炎培、沈钧儒、章伯钧,梁漱溟五人联名电函,“只要停战,同人宁愿今日死于公等之前”。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!锥心泣语,铮铮铁骨,让人心旌摇动,血液热腾。
民盟中央张冠生最有民盟遗风和学识。其《从前的先生》一书,读了又读,民盟先辈诸位,故事多,逸事多,充满传奇。书中随处可见民盟先生性情风范。比如“民国四公子”张伯驹,国家事大,急公好义,不惜出售占地十五亩房院,卖掉夫人首饰,只为保护国家文物《游春图》不流失。购后悉数捐赠,现为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。文章最后写道 “酷爱美食的张伯驹,千金散尽,自品清寒,在其生命中最后一年,画家黄永年在北京莫斯科餐厅看到他,只见张伯驹点了一客红菜汤,几片面包,草草食毕,将剩余的面包、黄油用小毛巾包好,带走.......”。生活场景,寥寥几笔戛然而止,无不为之动容触情。这本书曾买来送盟员,希望民盟盟员都能涵养先生之风,传承师道,有民盟的精神和气质。
闲书中金庸武侠不能不提,置身豪气云天,笑傲江湖的武侠世界。金庸书总是最好的人生治愈。其中《射雕英雄传》中有一情节,郭靖、黄蓉为救王处一,夜闯赵王府,书中写道:”郭靖十余丈外回头,只见黄蓉使个’倒卷珠帘势’,向厅里张望,清风中白衫微动,犹如一朵百合花在黑夜中盛开”。这便如一幅宋人小品刻在记忆中了,美不胜收,可见文字之妙。
因为喜欢画画,画论、画史、画册便看多一些。一幅山水,几笔浅墨,便物我两忘。线面构图,疏密浓淡。中国人只用一只软笔勾勒点、线、面,便幻化出无穷无境的美学世界,形成中国的艺术美源。
其实读书、画画都是守静之道,可涵养静气,让时间缓慢,心灵沉潜,神志清明,让人平和淡定。读书多了,会心平气和,明晓规律,对得失淡然收敛,少一些昏沉浑噩。此消彼涨,平淡心多了,欲望少了,内心的充实、清明慢慢也就多了。
休闲时,读的大多“无用”之书。读书没有无用的,也不能作有用无用论,生活中如果以有用作行为导引,人就成了生活的奴役。无用即是大用,人有出世的精神才有入世的事业。书是情感的产物,以陶养情感为目的,这也是蔡元培所倡导的“美育”。“纯粹之美育,陶养人之感情,使有高尚之习惯”。读书是读自己,是情感体验,让人发现自已,久之就有了自律省察、心向往之的自觉。人俗气,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。
所以,读书之悦,悦在相善。读书使人身心愉悦,内化情感,外显行为。好书都心存善念,会潜移默化我们的情感,使人善意,正直、真诚、深邃,崇高、平和.......人的美好都在读书里。
刘铭